集团研发

(一)集团研发

面向集团提供研发服务与支持,紧密围绕集团“1234”战略和“2344”策略,深化科技和业务融合协同,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在集团经营管理中实现全方位运用,在客户洞察和发现、产品服务方案对接、交易和渠道服务、客户需求和体验、经营管理和支持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赋能集团业务发展。

1、客户洞察

依托零售、对公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集团零售、对公客户信息,构建客户全景视图和业务合作360视图,建立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实现客户综合价值计量及应用、客户营销全流程管理与监控。

(1)零售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全行各相关系统的零售客户信息,建立零售客户视图,提供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关系信息、地址信息、资源信息、事件信息、接触信息、统计分析信息、风险信息、合约信息等主题服务,支持关联系统对客户信息的访问和更新,实现完整的、一致的、共享的客户信息服务。

(2)非零售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兴业集团非零售客户的唯一识别,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现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有效的支持客户统一识别、客户价值计量、客户风险管控、客户统一授信等工作的开展。

(3)企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兴业银行企金客户全方位信息展示,及与兴业银行的业务合作信息的统一视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客户的综合价值计量及应用。实现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实现客户基本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价值信息、分层分类信息、客户群组信息、以及外部信息的全方位展示,实现客户综合价值的评价、客户的分层分类管理、以及客户定价评分,同时实现客户名单形式的管理与分析、实现营销沙盘方式的客户营销全流程管理与监控。

(4)同业客户营销与服务系统:实现同业客户信息全景视图、业务合作360视图、客户价值计量、客户分层分类管理、营销支持管理等功能。

2、产品服务

结合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风险偏好,打造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金融服务产品。

(1)零售金融领域:新一代零售网络信贷系统支持客户线上贷款全流程业务管理,实现全天候、全网络多渠道、大数据分析能力、实时响应、支持产品快速迭代以及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支持自营业务线上化、场景合作模式、联合贷款模式、中间业务模式等不同的业务类型,支持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异化定额、定价。保险代销系统作为我行与所有保险公司的枢纽,可以在银行渠道办理保险产品业务。养老金管理系统是供养老金业务人员运作企业客户的企业年金业务或薪酬福利、员工持股、薪酬延付等类年金业务的建账、缴费、投资、支付的养老金业务综合管理系统。

(2)企业金融领域:机构业务综合应用系统实现跨省交通违章缴款、住建公积金、中央非税、国库集中支付等业务;贸易金融系统打造本行交易型银行能力、兴车融系统为汽车产业链业务提供统一化解决方案;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满足小微企业线上化融资需求,推进业务运营标准化、一体化、智能化。

(3)投行与金融市场领域非标债权投资、债券发行承销、企金资产证券化等系统及“兴财资”小程序,有力支撑本行“投行为用”战略;FICC电子交易系统,满足客户结售汇、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利率互换、债券、贵金属、大宗商品等多种类产品的交易、投资和避险需求,;代客资产管理系统、理财产品估值管理系统、理财产品TA系统,全面推进本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和销售模式的转型。

3、支付交易

(1)自主研发本外币核心业务系统,为全行提供产品目录、账户管理、会计核算、资金调度和资金清算等公共基础服务,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的计费、计息支持和介质、凭证管理等公共支持服务的企业级系统群。

4、渠道服务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远程网点、开放API、实体网点线上线下协同运转,实现渠道间无缝融合、打造客户极致体验。

(1)兴业银行手机银行APP,是银行与用户互动的主要渠道,支持高效互动,提升体验;助力精准营销,提高效益;外接/融合生态场景,拓展业务。

(2)兴业银行信用卡好兴动APP,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卡账和分期业务,o2o线上海量优质商户优惠券,全场分期商品积分兑换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精选内容。

5、经营管理

借助信息化手段,在风险防控、内控合规、外部监管等方面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1)集团统一授信系统群,实现客户管理、授信作业、额度管控、风险缓释、资产数据等“五个统一”,实现多金融牌照集团300余个业务品种、1000余个金融产品的额度管控硬控制,推动兴业银行“整体银行”建设工作稳步向前。

(2)巴塞尔协议III系统群,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等系统,全面推进高级法落地。

6、支持保障

立足科技基础,坚持技术本源,强化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大数据平台、应用开发大平台,通过基础技术平台的创新发展,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满足业务多元化需求。

(1)构建基础扎实、应用丰富、管控安全的数据中台,强化采集范围及时效,完善存储模型体系,升级分析工具及挖掘引擎,提供稳定多样的数据服务。

(2)打造企业级应用集成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提升运营支持的企业级集中和共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