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务院给人工智能加了一把火。

7月21日,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表示,“关于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中央已经讨论通过,下一步将通过指南形式发布。”

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正如规划文件的第一句话所述,“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那么上述《规划》具体究竟说了什么?小编用4个数字做出归纳。

一件大事

国务院此次发布的《规划》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又一次有力的具体行动。

《规划》定位为国家层面人工智能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系统部署的战略规划,也是面向未来打造我国人工智能先发优势的指导性文件,重点对2030年前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部署。

“三步走” 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极大拓展,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五方面特点

《规划》研究编制突出了五方面特点:

一是把握发展新阶段,重点发展以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二是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三是形成前瞻系统布局,坚持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推动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同步发展。

四是注重发展与规制结合,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又加强前瞻预判与约束引导,确保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五是坚持开源开放,努力促进产学研用各主体的共创共享,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研发和治理。

六大重点任务

(一)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具体来说,针对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部署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

并重点提及了以下技术体系: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二)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

《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企业,以及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在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中,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并重点提及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

而在产业智能化升级中,《规划》表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三)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规划》提出,要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

其中,提出了发展智能健康和养老。要求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老年人产品智能化和智能产品适老化,开发视听辅助设备、物理辅助设备等智能家居养老设备,拓展老年人活动空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移动社交和服务平台、情感陪护助手,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四)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

《规划》提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国防装备等的有力支撑,引导国防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

(五)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集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研发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低时延、高通量的传输能力。统筹利用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人工智能研发和广泛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支撑。

(六)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规划》提出,加强整体统筹,明确任务边界和研发重点,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现有研发布局为支撑的“1+N”人工智能项目群。

 “1”是指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聚焦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决策等理论,研究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自主无人控制技术等,开源共享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和研判,加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及对策研究。

“N”是指国家相关规划计划中部署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重点是加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衔接,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衔接,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发展。加强与其他“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相互支撑,加快脑科学与类脑计算、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大数据等研究,为人工智能重大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分享到: